1985年6月,一位名叫加斯穆尔的法国照相师,带着对东方大国的好奇,踏上了中国东北的重工业心脏——沈阳。他的目标地是谁人时间的一个工业传奇——“中捷交谊厂”。
中捷交谊厂,一个响当当的名字,它的汗青可能追溯到1939年,最初是日自己正在二战时期修设的“满洲呆板株式会社”,坐褥军火和呆板。解放后,这里始末了两次改名,最终正在1960年,为了记忆中捷交谊,命名为“中捷交谊厂”。
走进中捷交谊厂的车间,可能看到工人们正正在辛苦地操作着各类机床。这家工场以坐褥50、80摇臂钻床和T68、T611镗床而着名,其产物以高精度和不变性正在国内呆板加工界限享有盛誉。
照片中的女工们,她们正在车间里熟练地操作着台式钻床,不但是坐褥的主力军,也是家庭的顶梁柱。80年代的国营工场,就像一个迷你社会,病院、幼儿园、学校、藏书楼、食堂等方法包罗万象,工人们的生计需求简直都能正在厂区内获得满意。
谁人时间,工场实行着“八级工”轨造,从1级学徒工到8级首席技师,每个级别都有其厉肃的才能请求。最顶尖的“8级工”,他们的工资待遇以至抢先了厂长,月收入可达160元,而平凡工人的月收入正在30-50元之间。固然数字不大,但正在谁人时间,这些收入足以养活一家老少。
为什么那时的工人让人仰慕?由于住房、医疗、造就等根本生计需求,都是由工场处理的。物价低廉,生计无忧,一瓶茅台只需8元,如许的生计怎能不让人神往?
加斯穆尔来到中捷交谊厂时,正值三线修筑的高涨。这个厂的立钻车间300多名职工,早正在1964年就徙迁到了宁夏中卫,设立了大河机床厂,为国度的三线修筑做出了宏大奉献。
年光荏苒,40多年过去了,中捷交谊厂已成为沈阳机床集团的一局部,而大河机床厂也徙迁到了银川。然而,这些由加斯穆尔拍摄的老照片,却已经生存着那段光芒岁月的印象,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国营工场的光芒与奉献,让咱们这些其后者不禁感伤万分。